貪嘴的食客們都知道吃羊要選錫林郭勒,而真正的老饕則有更為細致的賞味追求。錫林郭勒羊在草原上自然牧養(yǎng),其風(fēng)味也會隨著區(qū)域環(huán)境的不同而形成微妙的差異。從蘇尼特羊到烏珠穆沁羊,再到察哈爾羊,其羊肉的肥瘦比例次第升高,品質(zhì)上當(dāng)然都是一等一的好羊肉,但風(fēng)味上卻是各擅勝場。哪個羊種、哪個部位,適合什么樣的菜式、什么樣的火候,個中玄妙除了挑剔的美食家們,還數(shù)錫林郭勒的牧民們最能說道。
昔日成吉思汗統(tǒng)一蒙古諸部,就曾在錫林郭勒草原之上征戰(zhàn),此后忽必烈繼承汗位,更在錫林郭勒草原修筑了舉世聞名的元上都。錫林郭勒草原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走向世界的舞臺,錫林郭勒盟也因此成為蒙元文化的重要起源地、草原文化的核心傳承地。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自古生活在草原上,傳承著久遠的草原文化,有數(shù)千年的養(yǎng)羊、吃羊的傳統(tǒng),是對羊最有發(fā)言權(quán)的群體之一。
既然到了錫林郭勒,那就少不得去牧民家叨擾一番。調(diào)研團隊有幸受到牧民的熱情款待,感受到了老饕級別的蒙古晚宴。草原人的晚宴由白食和紅食兩部分組成,白食指的是乳制品,紅食指的是肉類食品。白食被草原人視為敬客食品,作為進餐的前奏,以奶茶和酸奶分別搭配上奶豆腐、炸撒子、炒米等配料點心,奶香濃郁、滋味充盈;紅食則是晚宴的主菜,主人家挑選出膘肥肉嫩的羊,就地宰殺,入鍋烹煮成手把肉。
手把肉的制作可謂是“細中有粗”,從選羊到宰殺都有精細的講究,而烹飪的過程卻是粗放的大鍋蒸煮,為賓客忠實地呈現(xiàn)出最天然的羊肉滋味。待到品嘗時,主人家則會悉心教學(xué),一手把肉,一手持刀,割、挖、剔、片,不浪費一點羊肉精華。和涮羊肉不同,手把肉更大程度地保留了羊肉的鮮活,細細咀嚼還能品味到些許乳香,與白食滋味形成巧妙呼應(yīng)。
手把肉:一手把肉 一手把刀
美食還需佳釀配,蒙古晚宴上好酒總是不會缺席。我們尚還沉浸在手把肉的美妙滋味里,主人家已唱起《鴻雁》,為客人們斟滿了美酒。錫林郭勒人生于草原、長于草原,有著草原般的熱情豪邁、不拘小節(jié)。同處一席,長幼尊卑的世俗規(guī)矩便皆盡消弭,人與人間也全無隔閡,只像是知交好友在促膝長談。受到錫盟人性格的感染,調(diào)研團隊竟也不自量力開懷暢飲了起來。酒正酣時,推開氈門起身四望,只見草原蒼茫,星月相照,夜色籠罩大地,廣闊的天幕下惟身后的蒙古包里尚有喧聲。此情此景,不若當(dāng)下,不似眼前,倒像是心里面藏了很久的畫面。
匆匆?guī)兹?,總有歸時。完成了在錫林郭勒的調(diào)研工作,即便再是不舍,調(diào)研團隊也要返程回家。在草原上發(fā)生的故事已經(jīng)伴隨著羊肉的滋味深入心中,草原的風(fēng)土難以帶走,但錫林郭勒羊的美味可以隨行。草原很遠又很近,在幾千公里以外的遠方,也在咫尺可及的羊肉滋味里。